集美组张宁:中国酒店行业的虚火

摘要:设计师、艺术家、大学讲师、餐厅老板、哈雷骑士…… 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张宁过得是不折不扣的“斜杠人生”。张宁是久负盛名的广州集美组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代设计师。许多标杆性的酒店设计出自张宁之手,现在酒店设计在他的设计中占据高达80%...

一个人可以有多少个立面?

设计师、艺术家、大学讲师、餐厅老板、哈雷骑士…… 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张宁过的是不折不扣的“斜杠人生”。

当然,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久负盛名的广州集美组的总设计师。张宁是国内第一代设计师,许多标杆性的酒店设计出自他之手,现在酒店设计在他的设计中占据高达80%的比例。二十多年来他主导设计了很多酒店项目,包括广州南湖宾馆、广州白云宾馆、广州大学城雅乐轩、从化碧泉空中温泉酒店、温州福朋喜来登酒店 、珠海长隆酒店、番禺长隆酒店、广州南昆山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希尔顿•欢朋系列酒店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酒店示范着高端的理想生活,代表着时尚的生活方式,一直热度不减,酒店设计也是整个室内设计行业学习和模仿的标杆。但自2015年开始,中国酒店行业已悄然发生变化,从蜜月期进入冷静期,从追逐标新立异到逐渐理性回归酒店“住”的本质,更强化主体的功能——居住体验,加之近年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艺术酒店、精品酒店,民宿变成了新的风口,传统的酒店在经营压力之下不得不谋求转型。

和张宁的对话,就从中国酒店行业的“虚火”开始......话题还延伸至中国的设计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宁对设计教育也有很多的体悟,在思考更适合行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现状丨酒店行业从蜜月期走向冷静期

 

新浪家居:从事酒店设计多年,在你看来,近年中国酒店行业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张宁:我参与了很多酒店项目设计,纵观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历程,我觉得挺有趣。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和欧美、日本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再向上跳跃,但当你跳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现在中国酒店行业就处在往下掉的过程。近二三十年中国酒店业一直很火,特别是从90年代到2000年发展非常快,而到了2015年这把火就变成了虚火。现在全球最好的酒店都来到了中国,高端酒店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多五星级酒店面临经营难题。中国酒店行业的热度已经过去,进入一个冷静期。

 

新浪家居:现在五星级酒店的经营难题,除了市场饱和,还有什么?这两年不断有国际高端品牌酒店在中国开业,而且往往成为行业的热点,比如开业一再延后的广州东塔瑰丽酒店,大家还是对高端酒店保持关注度。

张宁:中国酒店行业走了一些弯路。中国早期的五星级酒店对客房不太重视,主要看大堂和宴会厅华不华丽,西餐厅的档次是否够高,维持这个规格就增加了运营成本。以前酒店也能吸引周边社区,当地居民去消费,比如广州人会和家人去花园酒店喝茶,或者到白天鹅吃自助餐。在过去这是一种高级享受,所以酒店会强力打造公共区域的配套。但现在很多专业的餐厅比酒店的餐厅做得好,因此大家对酒店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居住上,80%的人住酒店只是使用客房,所以希望在客房有最好的体验。

 

现在很多五星酒店面临经营难题。一是庞大的规模运营费用很高;二来它要跟其它经济酒店的高品质客房进行竞争,但并没有优势,价格也没有优势。现在一些三星或者四星的经济酒店客房的设计和体验不比五星级酒店差,甚至更好。我在杭州入住全季酒店,意外惊喜,它的气味、空间设计、床上用品、灯光、卫生间淋浴过程的感受等等,不比很多所谓五星级酒店差,但是价格只有它的一半。它把客房做得很舒服,但舍弃了一些多余的东西。五星级酒店的大体量决定了它很难整体提升,而经济型酒店以客房为主,很容易在客房体验上超越五星级酒店。

 

 

破局丨体验类新型酒店或成未来趋势

 

新浪家居:那中国酒店业未来会怎么发展?

张宁:整体来看,中国酒店的发展现在走向冷静,逐渐向欧美、日本的发展模式靠拢,更强化“住”这个刚性需求。其中又细分出不同人群对居住体验的需求,包括设计风格、服务方式、选址等等,这就产生了很多突出独特体验的新型酒店。

 

新浪家居:这几年出现了很多精品酒店,有上海水舍、建业艾美这样的城市艺术酒店,也有花间堂这样主打地域人文的连锁型精品酒店,民宿成为新的风口等等,很多城市商务型酒店开始加入艺术元素。

张宁:这些酒店就是基于刚刚提到的为独特的居住体验而生的新型酒店。当下住酒店,“体验”非常重要。对年轻群体来说,甚至是最重要的需求,大家也愿意为“体验”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不少民宿或者精品酒店的价格比一般的五星级酒店还高。

 

体验,首先是视觉感官上的体验。某些国际著名酒店,你进来后闻到的味道、眼睛看到的装饰是有标准的,但是精品酒店可以给你一个全新的感受,每一家都不一样,是个性的、稀有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往往是为某一个群体而定制的,也是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文而定制的。

 

精品酒店的量一定不能大,规模大了就无法控制好独特性,名字可以连锁,但是面貌不能复制。城市里也有很多精品酒店,往往很有艺术感,周边环境很糟糕也无所谓,里面很精彩就好了,比如上海水舍。

 

第二种体验是服务的体验。比如有一些以东方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它可能还提供禅修、茶道等特别的服务,会有私人管家为你服务,甚至可以带你游览周边一般游客无法看到的环境。

 

而民宿是面向旅游市场的。民宿最早源于英国,农民把多余的房间空出来给城里人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真正意义上的民宿要和主人以及他的生活、当地的人文有关联。但民宿在中国慢慢变成一种产业,有一些人直接将出租房改造,甚至把自己家全部腾出来让客人住,它就跟主人没有关系,跟当地人文也没有关系。

 

新浪家居:近年不少设计师投资民宿或者精品酒店,将自己的美学投射在其中,和连锁酒店相比它个性鲜明,吸引客人去入住体验,但据说在中国大部分民宿是不赚钱的。

张宁:设计师开民宿或者精品酒店,有些是出于情怀实现自己的一个居住理想,说不定还能赚点钱,有的是想着赚点运营经验,有的纯粹是当做生意。经营要看投入和回报率,城市连锁酒店的账是很好算的,因为很多东西是标准化的,但是民宿或者小型精品酒店经营的账比较难算,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民宿的投入很少,但是因为酒店周边环境好可以定价很高,回报率比五星级酒店高几倍都有可能。

 

这类酒店要考虑如何用周边的环境来增值,季节性的变化对这种酒店的影响很要命,节假日和周末入住率比较高,但平时入住率可能很低,要靠旺季的收入来支撑起全年的运营。怎样通过品牌运营,在淡季也能吸引入住,维持一个合理的入住率,这是一个考验。投入、产出、回报周期、入住率、运营成本......开民宿或者精品酒店前要先好好算笔账。

 

教育丨拒做“知道分子”,从知识性到创造性的转变

 

新浪家居:你从去年开始在中央美院的城市设计学院教授课程,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你觉得国内的设计教育计较迫切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张宁:我在中央美院教三年级的室内设计课程,每学期上课前我都要问学生们,在上这个课之前,你们知道自己将来要读什么专业吗?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在一二年级他们学习通识和基础课程,大三才开始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所以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读环境设计还是公共艺术设计还是展览设计。四年级第一学期是实训,第二个学期要做毕业设计,真正的上课时间不足两个学期,能学到多少呢?第一堂课我会让学生买一个拉尺,去量各种家具、物件的尺寸,先去体会米、厘米、毫米等等尺度,然后才教他们什么是室内设计,怎么去做。

 

中国现在还没有独立的设计院校,都是依附在综合性高校或者是美术学院里,中央美院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多一开始是打算做艺术家的。艺术和设计师不一样,我们可以用艺术的手法来完善设计,但在设计中解决好看的问题只占20% ,80%是理性的工作。中国需要建立专门的设计院校,而且从中学起学校就可以为对设计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学习一些设计的基础,到了大学更多是带着设计的眼光去看世界。我们的教育把很多多余的东西都塞在小孩的脑袋里,从幼儿园开始要教他背三字经、千字文,缺乏想象的空间。中国一直注重知识性而不是创造性,培养的是“知道分子”。

 

另外,景观、建筑、室内等领域之间的割裂状态是一个大家都很头痛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可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去规避一些问题。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设计有一些综合的共识,建筑师要懂室内,室内设计师也要懂建筑。

 

新浪家居:有什么建议给到刚入行的设计师?

张宁: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包括怎么看图、画图,面对一个项目怎样开始着手,怎么和客户沟通,如何表达你的设计等等。不是不允许新人犯错,一般3-5年才可以成长为一个技能全面的设计师,这期间你会经历很多失败和成功,心态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去发挥你作为设计师的思想,那是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上课经常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师,只有历史,所有作品都是过去,明天会有更好的出来。不要一门心思去学哪个大师,你还要看看大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做设计还要有服务精神。设计是服务性行为,设计师和客户是商业关系,客户用钱去买你的创造,帮助客户达成他的目标是设计师的责任。

 

新浪家居:近年业界非常多推动青年设计师发展的活动,和前辈们的年青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给了他们更快捷的上升通道,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张宁:这个时代是平的,很多壁垒被打破甚至消除了,现在没有所谓的权威。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跃度值得鼓励,现在出名也很容易,但我也有一些忧虑。年轻人的创造力很强,但不要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那样容易出问题。比如餐厅的设计,有些设计师只考虑面上的事情,比如视觉的创新、体验的创新,但是餐厅的出品、后勤和经营问题就未必考虑周到了。视觉的创新值得鼓励,但实验性的东西千万不能变成主流,否则就是虚火。年轻人总有一天会掉坑,没关系,爬起来后要冷静去思考怎样再爬上去——设计这条路没有太多捷径可走。

 

 

x